香蕉传媒18勿入秘密人口_亚精产品一三三三早餐网址_永久己满18从此进了3秒

【中国教育报】职业立身展风采 技术报国谱华章——写在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校60周年之际

作者:邵从清、刘玉申来源: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审核人:发布时间:2024-12-02 10:20:00访问量:68

工善其事,业精于勤。2024年12月6日,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迎来建校60周年。六十年逐梦前行,六十年砥砺奋进,六十年桃李芬芳。

倾心翻阅奋斗画卷,倾情回望奋斗历程,学校始终弘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校园精神,以“职业立身”的潜心之举,铸就“技术报国”的匠心之道,主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走出了一条在融合中前行的和谐、求实、创新之路,书写了兴学、强校的一甲子精彩与辉煌。

回眸历史 并校融合实现跨越发展

60年前,伴随新中国工业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盐城专区纺织工业职业学校应运而生。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复办的盐城纺织工业学校与成立于1989年的盐城轻工业学校并肩探索,根植地方,服务行业,给崇文重教、求贤若渴的盐城带来蓬勃活力。

2004年,经江苏省政府部门批准,盐城纺织工业学校与盐城轻工业学校合并组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在百河之城掀开兴办高等职业教育的崭新一页,实现了“1+1>2”的组合效应。学校先后组织实施校园建设、迎评创优、党建迎考等大事,荣获中国纺织行业人才建设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3年,顺应服务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和师生共同愿望,学校更名为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树立全新的办学定位,拓展更宽的服务面向,在“政行企校”合作办学、“素质+技能菜单”育人模式改革、科技服务平台搭建、创业基地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综合办学水平和整体办学实力实现新飞跃。学校获得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验收优秀等级。

初创时的筚路蓝缕、成长中的艰苦创业、升格后的拼搏进取,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奋斗史,更是一部精神家园的坚守史。回望来时路,征途漫漫,学校始终铭记重任在肩。

聚力今朝 育人为本推进特色发展

踏上新征程,学校抢抓职业教育发展机遇,秉承根植地方、厚植师生、深植融合“三植”办学理念,立足盐城,面向江苏,融入长三角,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以“双高”建设为主线,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办学能力不断增强,交出了一份振奋人心的时代答卷。学校获评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1项,两次荣获省属高校综合考核一等次,成功入选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

党建育人强基固本。学校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盐工院党旗红”为主基调,着力构建“党建+六项机制”工作体系,推进实施“领航工程”,探索形成“三位一体”党建育人模式。强化“党委、党总支、党支部”三级联动,依托基层党组织“书记项目”、示范点建设项目,落实党建重点任务,设置主题党日,强化制度保障机制,彰显组织功能;强化“党政干部、教师队伍、学生组织”三方协同,持续开展校领导联系基层“五个一”活动,落实中层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制度,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我管理;强化“思想引领、实践养成、榜样示范”三维驱动,依托网络思政工作中心,搭建思政教育大课堂,创办“工院大讲堂”,组建红色群团,推进“一站式”社区建设。获评全国党建样板支部2个,立项江苏省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示范点项目,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文化育人锤炼品格。学校搭建基地、交流、体验三大平台,传承以“红色基因”为内涵的革命文化。建成铁军文化园,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鹤鸣”职教思政研究所、盐城128个烈士命名镇村等,持续推进“一院一品牌”素质实践活动,点亮师生信仰之炬。强化四个“融入”,将校园精神培育融入教育教学、校园活动、校院管理、校园建设,打造以“校训”为内核的校园文化。持续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科技文化节、“周周有影视、班班合唱团、人人俱乐部”系列活动,引导学生立志、立德、立规、立业。多元联动挖掘地方优质文化资源,塑造以“非遗传承”为特色的育人品牌。江苏省文旅部门、盐城市政府部门和学校三方共建“盐城非遗学院”,建成非遗瓷刻展示体验馆,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非遗文化巡展等系列活动,塑造精品工程。入选全国非遗传承人研培院校,获批江苏省职业教育非遗瓷刻传承创新平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育人示范基地。

匠心育人德技并修。实施“铸匠魂”行动,开展入学系列教育,组织国情考察、社情调查,参与公益服务、生态建设、乡村振兴等,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在祖国大地上践行职业使命,厚植家国情怀。实施“育匠人”行动,坚持“技能扎实、创新笃实”导向,健全“岗课赛证”课程体系,打造专创融合实践体系,实现主干专业链与地方支柱产业链“双链”对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教”融合、学历证书与技能证书“双证”融通,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实施“践匠行”行动,利用学校产教融合集成平台、省级创新创业平台,组织学生走进校内外实训基地,走进企业一线,走进多元化社会实践,打造职业体验情境化,构建竞赛平台实战化,推进志愿服务项目化,全面增强学生职业认知,锤炼职业技能,明确职业方向。学生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屡获殊荣。

弦歌不辍,技能出彩。“职业立身、技术报国”是学校勇毅前行的精神底色,学校立足“为人诚实、理想务实、技能扎实、工作踏实、创新笃实”的“五实”特质人才培养目标,每一个在这里奋斗过的身影,都成为这幅历史画卷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共同书写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优异答卷。

展望未来 实干担当践行创新发展

2023年,学校第三次党代会擘画发展新蓝图,开启发展新征程。学校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精神,紧紧围绕“高质量人才培养、高契合社会服务”两大主题,着力拓展服务面向、多元合作、内涵建设的发展新路径,全面聚焦高校五大职能,努力建设国内一流高水平高职院校。

聚焦关键办学能力,打造人才培养新高地。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依产建群,谋定专业群布局,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专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智慧建造、创意设计、健康管理等特色专业,升级改造纺织、医药、商务等传统专业,建设专业群运行管理机制,提升高水平专业群服务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贯通式培养路径,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创新“岗位群引领、学做创合一”教学模式。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三教”改革,强化“五金”建设,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校企共育团队、共构课程、共编教材,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聚焦科教融汇赋能,构筑区域服务新范式。全力构建科技研发、资源共享、职教联盟、社会培训四大服务平台,创建高能级科创平台,高标准建设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和军民融合创新平台,打造智慧纺织产业技术研究院、智能制造共享工厂。汇聚多方科技资源,以骨干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为主体,服务中小企业,解决一线难题,有效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依托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江苏省沿海经济带职业院校技术转移联盟和联合技术转移中心,积极争取重大项目,释放科技创新潜能,加速高效能成果转化。依托省级“产业人才培训示范基地”,探索社会培训新路径,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对科技与智力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助推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聚焦服务地方发展,激发协同育人新动能。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对接“高端产业、产业高端”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重点打造以办学收益内循环为特色的悦达纺织、长虹智造、国新新能源汽车、金贸建设四个产业学院,形成跨界融合、共建共享、稳定持续的实体化运行机制。促进多方协同联动,建设产教融合实践中心,高标准建设智能建造、数智商科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加强产业资源对接,建设现场工程师学院,推进全国云计算大数据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海上风电市域产教联合体更好地实质性运行,打造产教合作共同体。

聚焦文化传承创新,涵育特色文化新生态。发展以校训为内核的校园文化体系,彰显非遗传承亮点,持续实施“浸润”文化工程,打造“十个一”文化教育活动项目。引入企业文化,升级学校专业文化馆,优化景观雕塑等环境文化。着眼网络赋能、科技赋能,推动数字文化建设,深耕校园融媒体矩阵平台,打造网络文化新产品。开展质量文化提升工程,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健全质量评价和反馈机制,将“求实精艺”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营造浓厚的质量文化氛围。

聚焦国际交流合作,拓展职教“走出去”新通道。围绕推动“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建设,探索与企业“走出去”相适应的海外办学模式,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共同成立国际联合学院,积极打造郑和学院,开辟“教随产出、校企同行”的新领域,推动职业教育与国际中文教育深度融合,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标准制定、政策咨询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学校随企“走出去”、赋能产业升级创造有利条件,探索国际化办学新高度。强化“和美”特色,落实留学江苏行动计划,推进趋同化管理,建设特色课程体系,提升留学生培养质量,擦亮来华留学教育品牌,打造“留学盐工院”国际化高水平职业院校。

六秩芳华,登高望远,学校憧憬着一个催人奋进的“盐工院梦”。绘就的蓝图,在乘风破浪中展开;创新的智慧,在接续奋斗中闪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学校将牢记立德树人初心,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高昂的斗志,继往开来、乘势而上,高位求进、攻坚克难,共同谱写新时代高职教育新的华章。

链接:

https://share.app3.jyb.cn/paper_d/a254b9db465dbe5e0d6d744ec1ab9b46?from=UC92azc3djZYbnBlb2NaNkRvdVR4Zm5GaTlZNW1TMXg5aXZxNWdTa3oxZS8zTTR0bkRrbXh2a3Jib2YvQ1dXNQ== 


郁南县| 大悟县| 出国| 雅江县| 阿拉尔市| 石景山区| 淮滨县| 南召县| 洛浦县| 延寿县|